首页 新闻资讯
和犹太族一样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才不是
在中国,有着这样一个民族,它起源于这片古老的土地,它几经兴衰、辗转迁徙,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甚至还存在于南亚和美洲。它凭借着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了众多支系,创造出神秘多彩而又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
这个民族就是苗族。说起苗族,最为人们津津乐道是精美的服装和银饰,而苗族最为神秘的也是一直以来被人们广为探讨的巫蛊之术。除了这两样,你还知道别的什么吗?
苗族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炎黄时期,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同炎黄二帝一同称霸这片土地的部落,那就是蚩尤的九黎部落,有史料记载,苗族的先民即为九黎人。
那么同样是最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族,为何汉族发展壮大,成为这片土地人数最多的民族,而苗族却退居高山?要知道在原始社会的九黎部落可是发展最为强大的,这样一个高起点的民族,最后却惨淡收场。
可能有人会说了,当时炎黄二帝大战蚩尤,蚩尤战败落得个身首异冢的下场,怎么他就是最强大的呢?你仔细想想,当时可是2V1的局面,要知道单打独斗的话,蚩尤曾经抢夺炎帝九隅一带的领地,与黄帝九战九胜。
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中这样评价苗族:“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说苗族灾难深重我认为是不太准确的,苗族的衰落是由于不断地抗争压迫而战败导致的,并非什么灾难,如果有人认为反抗战争也算灾难的话,也可以这样理解。
当时的蚩尤九黎部落管理严明,兵器领先,粮食作物充足,还自己发明了巫教使部落人民高度团结(这些内容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做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从前面这些条件来说,九黎部落完全有机会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可在那场2V1的大战败落后,苗族先民就开始了逐渐衰败的历程。
苗族人民经过千百年的征战,进行了千百里路的迁徙。由北向南,再由东南向西南,横越大半个中国。有迹可循,有史料记载的大迁徙就有五次,几乎都是迫于战争。

和犹太族一样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才不是


第一次迁徙
在那场2V1的大战中,蚩尤战败,被黄帝分尸,分别葬于不同的地方,九黎部众大部分战亡,部分被俘成为奴隶,还有部分为求生计被迫迁向今长江中下游区域,这场大战史称“涿鹿之战”,自此拉开九黎部落的衰落序幕。
《逸周书·尝麦》中对此次大战做了简要介绍:"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pèi)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引发大战的原因很简单,是为了争夺蚩尤占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沿岸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农作物,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蚩尤抢占了炎帝的肥沃土地,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来说,蚩尤的做法算是断了炎帝的粮食作物来源,炎帝自然不服,和黄帝合作,组成联盟驱逐蚩尤,蚩尤不敌。
蚩尤战败后,九黎余部开始了第一次大迁徙,进入长江中下游,休养生息,建立了一个新兴国家----三苗国。

和犹太族一样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才不是


第二次迁徙
关于三苗国的具体位置,《尚书·地理·今释 》曰 : “ 三苗,今湖广武昌、岳州二府,江西九江府地。”《史记》曰:“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蠢 , 今江州、郑州、岳州也。”总的来说是在洞庭湖一带,这个位置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完全不亚于黄河流域。
九黎余部迁居此处后,一边从事牲畜饲养,继续农耕生产;一边将蚩尤所创兵器随时讲习,用于保护部落安全。他们在这里平安度过了几百年,并再次发展壮大。到尧统治华夏时期,再次发生战争。
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借故三苗“在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 ” 为由,向三苗发起战争,于公元前二二零八年(尧在位七十六年)大败三苗,三苗部众逃向深山。
后来因战败而溃散的三苗人民,沿湘江而上,进入苍梧后,再次遭遇了舜的围攻。当时舜御驾亲征,三苗民众退无可退,奋起反抗,舜崩于苍梧之野。
舜死后,禹继位。流传在川南苗族的《古史传说 》中记载:“夏禹向三苗下战书,要与之决战,三苗指出:洪水泛滥,九河急需疏通。你若要与我交战,疏通九河的任务何时才能完成?夏禹遂罢战而联合三苗共疏九河。” 并取得卓越成效。
然而在治水成功后,禹却调集大军,向三苗发起总攻,战争持续七十天左右,三苗败。此战极为惨烈,三苗几乎灭族,在苗族史书中这样记载这场战役:“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诉及泉,青龙生于庙,夜出,昼日不出,三月不见日。”
此战中幸存的三苗人民向南逃窜,逃至江西、湖南等地,隐居在崇山峻岭之中,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再次以“南蛮”、“荆楚”、“楚荆”等名称出现在中原汉文献资料当中。这便是苗族历史上的第 二次大迁徙。

和犹太族一样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才不是


第三次迁徙
禹伐三苗后,中原文献中不再有三苗的记载。而“南蛮”、“荆楚”、“楚荆”等不同的称呼都是泛指苗族人民,苗族的前身即为三苗。经历了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三苗后裔在“荆夕”、“楚”、“蛮”等称呼的掩盖下再次出现在史册中。
三苗人逃进连绵不断的深山后,自然条件变化,只得重新创造合适的生存环境。在先人留下的生存技巧的基础上,他们很快适应了深山环境,再次发展起来,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的楚国。是否是三苗人创立了楚国已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楚国的主体居民为三苗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就比较清楚这段历史了。尽管楚国很强大,最终还是败给了秦国。秦国灭楚后,楚人大量向西南迁逃,进入四川、湖南、湖北等地,进入深山僻谷之中,宁愿与鸟兽为伴,也不愿归顺秦国,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繁衍生息。
到了西汉时期,川湘鄂地区已经布满了楚国后人,自称南蛮。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顺着水流进入武陵地带的五溪地区,这之后又以武陵蛮、五溪蛮等名称出现在历史文献中。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迁徙。

和犹太族一样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才不是


第四次迁徙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 “ 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侵南夷,始置黔中郡。汉改为武陵郡。”在当时设置的黔中郡中,包括有苗族主要居住地的五溪地区。有了一段休养生息的稳定发展时期,到西汉末年,武陵蛮又一次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引起封建王朝的注意。
到了这里,我不得不佩服苗族人的顽强,在多次改变中国这片土地格局的重大战役中,他们又从夹缝中兴起了。这次兴起引起了封建王朝的注意,开始了长达1200多年的压迫和战争,从秦汉到唐宋时期,封建王朝不断地派兵征剿,征收沉重的赋税,武陵蛮苦不堪言。
于是开始了第四次大迁徙。 一支沿着舞阳江西上,迁至思州 (今岑巩县)以及思南等地。另一支沿着沉溪(今清水江)西上,迁至黔东南地区。苗族先民到了黔东南后,见此地山高谷深,江深岩险,不能飞渡的两岸绝壁,有如李白在《蜀道难》中所描述的“猿揉欲上愁攀援”,是一个与世隔绝、躲避兵祸的好去处,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其中的一 部人迁得更远,进入黔北、黔西 、川南、云南和广西。
和犹太族一样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才不是
第五次迁徙
到了元朝时,元人将中华民族分为四等,而苗族人属于最末一等,民族歧视和压迫同以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苗人被迫掀起反抗战争。
到了明朝,对苗族人民的镇压还在继续。万历年间,明朝用兵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时,许多苗族、讫佬族横遭屠杀,族人被迫逃走,战后幸存者不足十之一二。明王朝还在黔东、贵阳 、安顺等地大量安屯设堡,强使许多苗族人迁居。云南《邱北 县志 》 第二册记载:“苗人二千余,明初由黔省迁入。”
清朝时期,对苗族人的歧视和压迫更加深重。在经济上,安设屯田,抢夺田地;政治上,实施改土归流,设置流官统治;军事上,建立营训屯堡,苗人不服者,就地镇压,生死不论。有大批的苗民奋起反抗,但起义都被镇压,苗民再次四逃。咸丰时期,趁清军忙于应付太平天国起义军,贵州苗民再次起义,二十年后再被镇压。
再次起义失败后,黔东南的苗民不愿坐以待毙,他们扶老携幼,手捧蚕种,翻山越岭向黔西南迁徙。其中一部分经兴义转入云南文山地区,一部分经黔中南迁入安顺地 区,滇东北的苗族有的也在这时迁入战后人少地荒的毕节、大方、黔西一带,有些更是远迁东南亚国家。
这便算是第五次大迁徙。元明清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和时不时的天灾,苗族人民不断地迁居避祸,再次从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南迁,进入东南亚国家。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大团结、民族自治等方针后,苗族人民才就此安定下来。
和犹太族一样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才不是
如果不是史料记载,我无法想象苗族人民作为最早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如何衰败至此。同时我也为他们勇于反抗,不屈不挠的精神喝彩。可以说苗族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他们不断地反抗----被镇压----迁徙----休养生息,然后再反抗,再被镇压,再迁徙……
其实只要我仔细想想,还是有迹可循的。我上高中时,曾经有同学跟我提起过,说他们家以前也是苗族,只不过新中国成立时家里长辈因着一点战功为他们全家改了汉族。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感想,直到今天写这篇文章,查了众多的历史资料,我才从同学口中的只言片语体会到苗族先民的些许不易。
上一个:看西医要钱.看中医要有缘   下一个:贵州凯里苗药专家熊少棕医生武汉抗疫掠影

联系客服

19885325221 工作日 8:30 - 17:30
杨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