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苗侗医文化
苗侗名医
常见病例
荣誉资质
新闻资讯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首页
苗医文化
医源远流长,发展至今,苗家医药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苗族的医药常常与神秘、神奇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自成体系,尤以其内病外治的疗法闻名中外,成为民族医药的一枝奇葩。苗族民间还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有神农“尝百草、识药效,除病痛,始创医学”;“蚩尤传神药、医治百病”;“祝融传熟食,传按摩强身健体术”;“欢究传丹砂、消疫除瘟”;“苗父药到病除,神传疾解”;“药王餐风露宿寻找药方,传承‘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苗医远古原始医药历史。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伤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医疗经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部分。苗医对病因的认知和对疾病的命名、分类等,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黔东南苗医主要哲学思想是在一分为二指导下的医学基础,有“两纲”、“五经”、“三十六症”、“七十二疾”之说。如两纲即冷病、热病;两种药性,即冷药,热药;病因分为两因,即内损和外因;治疗原则分为冷病热药治,热病冷药治。在人体物质结构上,认为气(苯)、(象)、水(沃)是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老、病、死与气、血、水有密切关系。在治疗方法上,有内治法和外治法。苗医外治法大体上分为七大类:针类有瓦针、温针、油针、硫磺针、糖药针、植物刺针疗法;灸类有药灸、姜灸、蒜灸、盐灸、辣椒灸、火酒灸、鹿麻灸、烧灯火、烧药火等灸法;拔筒类有火拔筒、纸媒筒、气角筒等;推擦类有推拿、按摩、拍水、拍醋、拍酒、滚蛋、刮铜钱、刮脊抽腿疗法等,敷熨类有外敷、机贴、热赞、发泡疗法等;熏洗类有熏蒸、烟熏、外洗、沐浴疗法等;放血割脂类有放血、针挑疗法。
苗医通过望、听、嗅、问、摸、弹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及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为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提供重要依据。
苗医用药多是植物药、动物药及少量矿物药。药的特征归纳起来有热、冷和不热不冷三种;热药可治冷病,冷药可治热病,和药可补体质、治亏损病。药物的“结构素质”决定药力及药性:“质粘者易消化,补气力,清头脑;质糯者难消化,强筋生血,易伤肚;质沙者好吃,补血肉,和血脉,较难消化,容易产生多屁;质面者糊口,补肉补气,利关节,较易消化,多食令人胃弱.
苗医药是苗族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千百年来的为苗族繁衍生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保健医疗技术,更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起来的生命科学。
它是苗族文化的瑰宝,渗透在苗族人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反映了苗族人对待天地的自然生命观;
苗医药更是由苗族原创的具有自主产权的医药学体系,有着巨大的、潜在的经济价值,是中华民族中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由于战争迁徙,苗族先民逐渐遗失了古苗文,苗族医药主要依靠家学、口传身授或宗教仪式的方式进行传承。它的诊疗、本草、方药通过历代薪火相传,至今仍有很强临床应用活力。
特殊的传承方式,使苗医药蒙上神秘的色彩,至今相当多苗族民间药方的特殊功效,难以用已掌握的现代西医理论解释。也是这种原因,苗医药在西医药的冲击下被边缘化,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如此长期下去,必然造成苗医药人才流失,逐渐衰落。加快苗医药的发展,抢救千百年才形成的苗医药文化,发挥苗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造福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联系客服
19885325221
工作日 8:30 - 17:30
杨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