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提案北京!关于促进苗医药发展的两会建议案 | |
苗医药是苗族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千百年来的为苗族繁衍生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保健医疗技术,更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起来的生命科学。 它是苗族文化的瑰宝,渗透在苗族人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反映了苗族人对待天地的自然生命观; 苗医药更是由苗族原创的具有自主产权的医药学体系,有着巨大的、潜在的经济价值,是中华民族中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由于战争迁徙,苗族先民逐渐遗失了古苗文,苗族医药主要依靠家学、口传身授或宗教仪式的方式进行传承。它的诊疗、本草、方药通过历代薪火相传,至今仍有很强临床应用活力。 特殊的传承方式,使苗医药蒙上神秘的色彩,至今相当多苗族民间药方的特殊功效,难以用已掌握的现代西医理论解释。 也是这种原因,苗医药在西医药的冲击下被边缘化,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如此长期下去,必然造成苗医药人才流失,逐渐衰落。 加快苗医药的发展,抢救千百年才形成的苗医药文化,发挥苗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造福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一、苗医药发展历史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广,人口位居我国少数民族的第四位,以贵州(约占总人口50%)为中心,向湘、滇、渝、桂、鄂、川等省区辐射。苗族还是个国际性的少数民族,日、越、泰、缅、老挝、美、法、加等国家都有苗族广泛分布。 苗族早期迁徙频繁,迁徙之处多为人迹罕至、自然条件艰苦恶劣的地方,苗医药治疗方法都源于这种的生存需要。在民族发展生存对抗疾病过程中,苗族医药一直护佑苗族的繁衍生息,对形成苗族灿烂多彩的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苗医药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从远古的 “蚩尤传神药,医治疾病”到“一个药王,身在四方,行走如常,餐风露宿,寻找药方”,形成了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优秀的苗族医药学。具有巫文化、医文化特征是苗族医药特有文化现象,是苗医药具有强大传承力量的重要原因。 苗医药对多发病、疑难杂症探索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最突出的是在皮肤病、骨折、烧烫伤、结核病、妇科、蛇伤等疾病疗效明显。 如用苗药解毒汤、白癜风祛风汤内服、外搽、熏蒸方法,治疗牛皮癣、白癜风,有效率达60%左右。 苗药天云散治疗继发型肺结核,疗效非常显著,填补了治疗难治型肺结核空白。 苗医药的特色诊疗方法受到了普遍重视,受到群众和普遍欢迎。苗医药科研机构现在研究医治高血压、糖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康复方案和治疗药品,已经初步突破。 在苗乡“百草皆药,人人会医”很普遍,不少苗族家庭仍将会医、会药作为基本的谋生技能,他们利用采挖的天然药材或栽种药材的在集市上售卖,走村窜寨、用祖传单方、验方,为不少疑难杂症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 苗医药以独有的诊疗特色和相对低廉的价格,特别是对地域性特有的疾病的特殊疗效,深得广大苗乡群众认可,成为苗族地区难以替代的医疗卫生资源。 二、改革开放以来苗医药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苗医药研究在短短的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整理出版了《苗族药物学》、《苗族医药学》一大批苗医药专著。 以贵州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苗医科研团队近年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其中省部级奖15项,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科研项目有100多项。 苗族聚居的贵州省有7家苗药生产企业成为我国中药制药工业的100强。苗药已经成为贵州省“五张名片”之一,其产值在贵州省的生产总值占有重要地位。苗药产业在中国各民族医药产业中也是遥遥领先,成为我国民族药产业的典范和旗帜,为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相反的是苗医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苗医发展的严重滞后,没有苗医,苗药产业不可能持久健康发展。 三、苗医药发展上的主要困难 1、苗医药临床经验传承、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大量消失、流失和失传的危险。 苗医药传承发展举步维艰,大量传承苗医药的老人相继谢世和衰老,苗医药诊疗技术濒临失传,苗医药独有的特色方法师承困难,不少有关苗医的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湮没灭失危险。 2、苗医药从业人员难以获得执业资格,人才流失、断档严重。 只有藏、蒙、维、傣等几个少数民族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体系,苗医药从业人员报考时必须选未接触过藏、蒙、维、傣医专业,制约了苗医药从业人员的报考范围,一些享有名望、医术高超的苗族老医师因此无法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失去合法行医的条件,很多具有苗医专长的人才被迫改行。 全国尚无高等院校开设苗医药专业,贵州中医药大学申的苗医药学专业招生未获得批准,苗医药后继培养乏人。 3、苗医药在政策上缺少有力的支持 苗医药在政策上缺少支持,目前没有省、部级发展规划和有效的财政、金融、税收方面的引导性支持政策。有“中国苗医药之乡”荣誉称号的贵州省,在苗药的发展中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而苗医发展严重滞后,全省现有苗医诊所或医院全部是民间或民营性质的。这些诊所和医院没有得到任何政策上的支持。没有超过100床位苗医院。 虽然2017年12月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加挂了一块贵州省苗医院的牌,但仅仅是形式上加上一块牌,没有任何实质内涵,没有投资、没有任何改善医疗条件的实质内容。 四、发展苗医药是新时代对民族医药传承创新的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为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明确了少数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提升少数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做强少数民族医药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医药交流交融。为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加快苗医药的发展,是发掘中医药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对民族医药传承创新的时代要求。 五、为进一步推进苗医药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大苗医药文献、文物、古迹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研究力度 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在苗族聚居的地区开展了苗医药资源的普查工作,摸清苗族医药资源、苗医药文献资料、苗医特色方药和医技疗法,保护研究苗医药典籍、文物、古迹和苗医药人文精神。 在苗族地区苗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收集整理苗医传承中的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贵州省、湖南等省设立苗医药文化保护传承专项经费,建设有代表性的苗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筹建苗医药博物馆。 (二)开展苗医药相关诊治操作技术发掘与研究。 下大力气开展苗医药诊疗技术发掘和研究。 1、编制苗医药临床诊疗指南 ,开展苗医药诊治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的标准制定。 2、规范苗医药技术操作, 研究制定具有苗医药诊疗特色技术操作规范制定。 3、对苗药中的秘方、验方、单方进行深度开发研究,对苗医药治疗结核、乙肝、痛风、糖尿病、高血压、等多发病的方剂和治疗方法进行深度发掘,使之成为惠及全人类的治疗药物和康复方法。 (三)解决苗医药人才后继乏人的问题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党委和政府出台更多更实的政策举措,突破现行政策机制,先行先试的总体要求,在贵州、湖南等省出台地方性政策,使其具有苗医药传承的从业人员报考医生执业资格突破中医和其他民族医类别的限制,解决苗医的传承困境,为广大乡村培养大批实用型苗医药人才。
(四)完善苗医投入保障机制,出台鼓励发展苗医药支持政策 在苗族聚居的省,苗族自治州、自治县建立持续稳定的苗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苗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苗医药事业发展投资力度,改善苗医院办院条件。 切实保障公立苗医院投入责任落实,加大对以苗药见长的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省苗医院的人、财、物的投入,使其成为能为广大就医者提供一流服务的苗医院。鼓励地方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苗医药发展基金。 (五)、加强对走街窜巷的苗族游医的管理 对苗族地区的苗医药摆摊设点而自发形成苗医药一条街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依法经营。同时降低乡村民间苗医药从业资格的准入门槛,使以苗医药为业的苗族家庭得以合法地进行维持生计。
个别部门和少数专家对苗医药存在一定的偏见,主要苗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是否有文字还是后来失传,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不能因为没有文字否认苗族曾创造的灿烂的文明和优秀的苗医药文化,苗药在少数民族医药产业中稳居第一就是最好的证明。 苗医药的巫医一体,一直受到偏见,但这正是现代心理学要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要大力宣传和深入研究苗医药优秀文化,弘扬苗医药的精华,争取解决苗医药纳入国家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的问题。 | |
上一个:贵州凯里苗药专家熊少棕医生武汉抗疫掠影 下一个:为强健国民体魄谋幸福,凯里市倾力打造苗侗医药文化街 | |